鸭仔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综合体育

文章内容

意大利土耳其战争_1911意大利土耳其战争

tamoadmin 2024-07-20
1.希腊入侵“西亚病夫”土耳其为何以失败告终呢?2.希土战争的对析3.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背景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5.意大利侵略了哪里?6.一战爆发之前

1.希腊入侵“西亚病夫”土耳其为何以失败告终呢?

2.希土战争的对析

3.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背景

4.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5.意大利侵略了哪里?

6.一战爆发之前发生过什么?

7.意大利首次在战争中使用空军

意大利土耳其战争_1911意大利土耳其战争

新企图摧毁国动,于是通过了一个伊斯兰教长颁布的教令。该教令提到,真正的教徒不应该参与民族主义活动。还私自判处阿塔土克及一些显著的民族主义者。安卡拉一位叫里法特·伯雷克奇的回教法典权威为国辩护,发表一条抵消法令,宣称首都已被协约国及菲利帕夏控制,而国动的目的是要从敌人手中解放苏丹。 阿塔土克预计,即使他返回首都,协约国也不会放过他,所以他留在安那托利亚。他将代表大会的总部由埃尔祖鲁姆转移到安卡拉,使他能够尽量接触到更多到伊斯坦布尔开会的议员。他又开办名为《国家主权》的报章,讲述土耳其及其他地区的民族运动。

阿塔土克宣称土耳其唯一的合法是位于安卡拉的代表大会,所有民事及军事官员都效忠这个。这一说法获得广泛支持和认同。鄂图曼大会在此时已完全由协约国掌控。 阿塔土克向官员及部队司令传递信息,要求他们实行大国民议会的代议选举,大国民议会的集会地点将会在安卡拉。阿塔土克呼吁伊斯兰世界协助,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在为苏丹奋斗。他又表明他想将哈里发从协约国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他要在安卡拉筹组新的和国会,并请求苏丹承认。

在协约国搜捕之前,大量阿塔土克的支持者涌往安卡拉,包括阿塔土克在军事部门的工作伙伴哈利德·埃迪普、阿德南·阿迪瓦尔、伊斯麦特·伊诺努、还有国会贾拉尔德丁·阿里夫、报章《延京》的创办人尤纳斯·那迪·阿巴利奥古。1920年3月31日,埃迪普及阿迪瓦尔在盖韦会面。这两名知识份子讨论设立新闻机构的必要性,将之命名为阿安多卢。他们在安卡拉与阿塔土克会晤,即时提议宣布在安卡拉设立阿安多卢。阿塔土克想向全世界传达新闻故事,他强调将民族斗争传遍国内外的重要性。贾拉尔德丁·阿里夫出逃首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说奥斯曼帝国议会被非法解散,停战协定并没有赋予协约国解散奥斯曼帝国议会的权力,而1909年宪法亦将苏丹解散国会的权力取消,以防止1879年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解散国会的事重演。

约有100名奥斯曼帝国议会议员成功逃离协约国的搜捕,参与民族抵抗团体举行的全国选举。伊斯麦特·伊诺努成为代表埃迪尔内的议员。1920年3月,土耳其革命者宣布,土耳其民族在安卡拉建立了他们的国会,名为大国民议会,拥有所有实权。1920年4月23日,大国民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阿塔土克为首任总统、伊诺努为总理。这个新决意抵抗首都。 安那托利亚存在着多支军事力量,包括英军、阿默特·安札武尔以及苏丹的军队。苏丹从他的回教军队里分出4000人,并运用协约国的另外建立一支最初部署在伊兹尼克、2000人的非穆斯林军队。苏丹派遣军队开往革命者及的地点。

英国不认为那些革命者很难对付,英方于是仅运用非常规力量去对付起义。由于民族主义者遍布整个土耳其,军队分成了许多小队。在伊兹密尔,这里有两个营的英军,军官都住在鄂图曼的战船尤乌斯上,这支部队被用作击溃阿里·福阿德·哲别索伊及瑞菲特·贝尔旗下的支持者。

1920年4月13日,战事在迪兹杰爆发。4月18日,战火蔓延至博卢。4月20日,杰里德也爆发战事。奥斯曼帝国议会给予回教军队半官方的权力,阿默特·安札武尔在起义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被授命前往讨伐革命者。1920年6月14日,双方在伊兹密尔附近交火。阿默特·安札武尔部及英军的数量压倒起义军,但有一些回教军队在阵前叛投起义军,这显示苏丹得不到部下坚实的支持,馀下的回教军队撤到英军的后方稳住阵脚。

是次军事冲突带来了严重后果。英军向起义军开火,又从空中投下,迫使起义军撤退,伊斯坦布尔城内一片恐慌。英军司令佐治·米恩(George Milne)要求增援,使英方开始实施一系列的行动对付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法国陆军统帅费迪南·福煦就签署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得出了结论,土耳其需要部署27个师的兵力。英军并没有27个师可以分配,如此大规模的部署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政治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公众不会支持另一场漫长且代价高昂的征战。 在发表阿马西亚公告之前,阿塔土克与一位布尔什维克代表谢苗·布琼尼上校会面。布尔什维克意图吞并高加索部分地区,包括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曾经是沙俄的一部分。布尔什维克视土耳其为一个缓冲地区及共产主义盟友。阿土塔克回覆说:“这问题要延后讨论,直至土耳其独立。”阿塔土克以此来争取俄国对国动的支持。

阿塔土克首要的目的是要确保能够得到武器,这些武器主要来自苏联、意大利及法国。这些武备,特别是苏联那些,使土耳其人能有效武装军队。签订卡尔斯条约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允诺割让纳希切万及巴统,以换取苏维埃的支持及资金。1920年8月4日,莫斯科的土耳其代表里札·奴尔发出一通电报,说60支克虏伯大炮、3万发炮单、70万发手榴弹、1万发地雷、6万口罗马利亚、150万支鄂图曼、100万支俄国、100万支曼里夏,甚至还有一些先进的马蒂尼-亨利以及25000口很快就归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所有。 鄂图曼签署《色佛尔条约》,条约列明保留政教合一制度,伊斯坦布尔仍归苏丹管治。色佛尔条约不被民族主义者所认同,他们认为色佛尔条约并不是要确立边界,也没有为人民的利益设想,鄂图曼只是为了短暂的外交利益而签署。

此外,韦尼泽洛斯为希腊从中得益,其他国家要让希腊占领那些地区。三国协约原本不希望那些被希腊占领的地区把保加利亚及安那托利亚分离,但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实力获取那些地区。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巴统条约》界定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及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边界。不过在《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东面的边界已与条约订立的有所不同。三国协约谈论海外亚美尼亚人的诉求及重塑边界的事情。十四点和平原则可作为亚美尼亚的动机,如果亚美尼亚人能够证明他们在土耳其东部占多数的人口,他们就能占据这些地区。亚美尼亚人在边界的活动经常被用作重塑边界的论据。伍德罗·威尔逊同意将这些地区转让给亚美尼亚,因为这些地区主要由亚美尼亚人控制。这些讨论的结果都写在色佛尔条约上。有一股从东南面来的亚美尼亚人获得法国的支持,法国-亚美尼亚协定承认亚美尼亚在西利西亚的主权,法国则可建立亚美尼亚籍法国军团,以联合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及获法国支持的那股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可得到更多的,以抗衡布尔什维克的扩张。

独立战争其中一场重大的战役在亚美尼亚及土耳其的边境上展开,虽然希腊在西面威胁着土耳其人,但土耳其人仍能在这里发动攻势。卡兹姆·卡拉贝克尔分别在两份报告上论述土耳其东部的形势,详述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活动。俄国向土耳其人传送一个讯息,俄国与亚美尼亚、俄国与伊朗的边境已置于俄国的控制下。当时的土耳其较为落后,并没有本土的军事工业,俄国的协助至关重要。巴基尔·森米·贝伊被派往与俄国会谈,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让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亚美尼亚,这对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来说不可接受,他们还要面对另一些难题,包括对亚美尼亚人侵袭的迟缓反应引起土耳其人不满、希腊的威胁以及外交联系需要协调。 外交照会还没有开始,亚美尼亚为了增加谈判筹码,驱军到奥尔图,引致奥尔图之战。奥尔图之战终止了土耳其人与俄国的会谈,不久后鄂图曼签署色佛尔条约。1920年7月25日,乔治亚占领阿尔特温。

卡兹姆·卡拉贝克尔率军把亚美尼亚军赶出奥尔图,并且反攻亚美尼亚,迫使亚美尼亚签署停火协议。 《亚历山德罗波尔条约》是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签订的首条条约,该条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里有关阿美尼亚在土耳其东部边境的活动。亚历山德罗波尔条约内的十项说明亚美尼亚放弃行使色佛尔条约。

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达成和平协议后,亚美尼亚在11月底爆发共产起义。1920年11月28日,艾纳特里·海克率领第十一团红军越过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进入亚美尼亚,第二次苏联-亚美尼亚战争仅持续了一个星期,亚美尼亚被打败以后不再对土耳其民族主义活动构成威胁。有说法指,如果亚美尼亚满意1919年时的边界,就可以对布尔什维克的征服作出有效的抵抗。

1921年3月16日,布尔什维克与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签订一份更详尽的协议,称为《卡尔斯条约》,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及乔治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参与签署。

从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掳获的武备被运送到西面对抗希腊。

西部的战争

战事起因是因为协约国,特别是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向希腊保证,只要希腊站在协约国一方,希腊就能得到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包括色雷斯东部、伊姆罗兹岛、特内多斯岛以及安那托利亚西部伊兹密尔附近的地区。希腊还想占据昔日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达成伟大理想,但协约国不允许。

三国协约决定让希腊占领伊兹默尔附近的地区及小亚细亚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抢先意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当中包括安塔利亚,三国协约担忧意大利的扩张,于是让希腊占领这些地区作为解决办法。

1921年5月28日,希腊人在艾瓦勒克登陆,艾瓦勒克在巴尔干战争之前是一个通行希腊语的小镇。主要来自克里特的希腊人进驻艾瓦勒克,赶走这里的土耳其居民。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中将阿里·锡天卡耶组织土耳其群众进行抵抗,还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了雷希特、铁菲克、泽克兹·伊泽姆,这些部队有很强的决心抵抗希腊,因为他们已经后无退路。雷希特、铁菲克及泽克兹·伊泽姆是高加索人,他们在故乡高加索被俄国及亚美尼亚驱赶出来,来到爱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腊军首次与这些人爆发战斗。阿塔土克命劳夫·奥尔贝协助阿里·锡天卡耶、雷希特、铁菲克及泽克兹·伊泽姆。劳夫·奥尔贝也是高加索人,他设法联系这些抵抗团队,让他们切断希腊军的补给线。

由于意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亚登陆,协约国遂决定允许希腊在伊兹密尔登陆。为了应付意大利吞并有大量希腊人的小亚细亚地区,希腊总理韦尼泽洛斯取得协约国的准许,让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登陆,宣称是要保护人民免受骚动影响。土耳其人认为韦尼泽洛斯想吞并希腊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韦尼泽洛斯指出,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的目的是保护当地居民:“希腊不是要向伊斯兰开战,而是反对过时的鄂图曼,以及它腐败、可耻及血腥的统治,我们要解放那些主要是希腊人居住的地区。” 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登陆,民族主义者向他们开火,结果引来希腊军的粗暴报复。希腊军以此为藉口驱军深入土耳其。阿塔土克不能容忍希腊军队占据伊兹密尔。双方在争夺伊兹密尔时犯下不少暴行,例如无辜平民,甚至有儿童被害。最终土耳其人将希腊军队驱赶出伊兹密尔。

决议当时土耳其东部及南部的边界已透过条约及协议确定,阿塔土克在和谈上具有发言权。民族主义者提出,希腊须无条件撤出色雷斯东部、印布洛斯岛及忒涅多斯岛,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则作为边界,重返1914年的状况。

法国、意大利及英国邀请阿塔土克到商讨停火。阿塔土克要求在穆丹雅举行会谈。1921年10月3日,停火会谈在穆丹雅展开,最终签署穆丹雅停战协定。

希腊入侵“西亚病夫”土耳其为何以失败告终呢?

奥土战争指奥地利和土耳其为争夺东南欧和中欧的霸权而发动的各次战争。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征服欧洲,进而于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捷匈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站稳了脚跟,就有了进一步向西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则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

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1529年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

但是,土军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能达成协议。1532年夏,战事再次发生。查理五世统率的奥军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

根据这项条约,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但奥地利每年必须向土耳其苏丹进贡3万杜卡特,并保证不进攻匈牙利东部受土耳其操纵的扬·查波尔斯基的军队。

1540~1547年战争是土耳其联合法国进行的。土军趁奥地利大部兵力被牵制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东部边境之际,对匈牙利西部发动了进攻,于1541年和1543年先后占领布达和埃斯特格。1544年奥地利与法国媾和,奥军得以抽出兵力阻止土军的前进。根据1547年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奥地利把匈牙利中部地区割让给了土耳其,匈牙利中部的落入土耳其代理人手中。

1551~1562年的奥土战争,是为了争夺特兰西瓦尼亚。土军取得局部胜利:1552年攻占特梅什瓦尔,1553年攻占埃格尔。

但是,根据1562年和约,土耳其寸土未得。尽管1566年土军攻占奥地利的锡格特瓦尔要塞,但1566~1568年战争中土耳其仍一无所获。

1592~1606年战争是由土军的进攻挑起的。1596年10月,奥匈军队在克烈斯特什附近惨遭败北。尔后双方互有胜负。

根据1606年的和约,奥地利首次被承认为权利平等的缔约一方,它无须再向土耳其苏丹缴纳年贡,但需一次付清20万杜卡特。

1660~1664年战争是因土耳其大举进犯匈牙利西部而爆发的。1664年8月,在拉布河畔的圣哥特哈德附近进行了决战。土军遭到蒙特库科里元帅统率的奥军迎头痛击。

根据1664年瓦什瓦尔和约,土耳其从特兰西瓦尼亚撤军,但特兰西瓦尼亚仍属奥斯曼帝国所有。

在1683~1699年战争中,土耳其企图利用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满的匈牙利封建主的军队。1683年7月,土军围困了维也纳。

但是,奥军得到波兰军队的支持。9月,土军被击溃,2万余人战死,丢失300门火炮和全部战旗。维也纳一战失败后,奥斯曼帝国被迫转入防御,并逐步撤离中欧。

1684年,奥地利、波兰和之间建立了反土耳其“神圣同盟”,1686年起俄国也加入了这一联盟。1686年,奥军攻占布达,1687~1688年期间先后占领匈牙利东部、斯拉沃尼亚和巴纳特,攻占贝尔格莱德。1689年,土耳其海军在多瑙河上维丁城附近战败。

但是,就在这一年,土耳其扭转战局,迫使奥军放弃原先占领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俄国参战使奥地利得以恢复原来态势。尔后,双方互有胜负。

16年9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统率的奥军在蒂萨河畔的泽特附近获得胜利。土军3万余人阵亡,损失了全部火炮和辎重。

根据1699年卡尔洛维茨和约,奥地利获得了匈牙利,斯拉沃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和克罗地亚大片领土。“神圣同盟”的其他参加国也得到不少土地。

1716~1718年战争中,奥地利同结盟。1716年10月,叶夫根尼·萨沃斯基率领奥军攻取特梅什瓦尔要塞,1717年8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溃土军,贝尔格莱德守军投降。

根据1718年签订的波日阿雷瓦茨和约,奥地利又获得包括贝尔格莱德在内的塞尔维亚北部、波斯尼亚北部等地领土。

1737~1739年战争是奥地利根据1726年奥俄共同防御条约发动的。

奥军开始取得部分胜利,占领了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许多地区,但1739年7月在贝尔格莱德附近惨败。

同年,奥地利与土耳其单独媾和,签订贝尔格莱德和约,不仅将1737年所占领的全部领土,而且将以前占领的巴纳特、塞尔维亚北部等部分领土归还土耳其。

1788~1790年战争也是奥地利发动的。根据1781年奥俄同盟条约,奥军发起进攻,但于1788年9月在洛多什城附近为土军所击溃。俄军在苏沃洛夫和波将金统率下一再取胜使奥军得以整顿兵力,重新转入进攻。1789年10月,奥军经过3个星期的围攻,攻占了贝尔格莱德,接着又攻陷谢苗德利亚、波日阿雷瓦茨等要塞。

法国大革命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促使奥地利退出战争。根据单独议和的1791年锡斯托夫和约,土耳其收回了前一次战争中奥地利所侵占的所有省份。

其后,奥地利和土耳其在解决双方冲突上不再诉诸武力,并且转而相互合作。

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出于在两国占领地区内镇压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国对抗在19世纪初叶军事实力和政治力量大大增强了的俄国的共同要求。

整个说来,奥土战争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促进了多民族的奥匈帝国的形成。

希土战争的对析

在鼎盛时期,土耳其被称为奥斯曼帝国。其领土横跨欧洲、亚洲和非洲三大洲。北非和中东等地区都在其控制之下,甚至整个欧洲都在其控制之下。然而,后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兴衰,它遭到英、法、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被称为“西亚病夫”。即便如此,土耳其依然与西方国家硬碰硬,在中东和东欧的地位也是无人能比的。

1920年6月22日,希腊军队从其占领的土耳其伊兹密尔地区发动进攻,一路向北直指巴勒克西尔和布尔萨地区,另一路向东指向乌沙克和阿菲永地区。与此同时,一个师从小亚细亚被派去攻击马尔马拉海北岸的特基尔达。7月,希腊在色雷斯西部的军队也越过马里查河向东进攻,对色雷斯的土耳其军队临时第一军发动夹击之势。

由于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战败国,在战争开始时,大部分土耳其军队已被协约国解除武装并遣散,大国民议会遭到了双方的攻击。希腊占领军拥有9万兵力,占据了强大的优势,仅半个月就前进了250公里。7月20日,希腊和土耳其在埃迪尔发生激战,土耳其军队遭到双方的袭击。此外,由于缺乏后方援助,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

于是土耳其国民军总司令凯末尔与苏俄代表谢苗·布琼尼会面求援。恰好苏俄意图吞并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高加索部分地区,于是顺水推舟与土耳其达成援助意向。凯末尔通过承诺割让纳希切万及巴统,来换取苏俄的资金及武器支持。由于苏俄的大量援助,凯末尔开始武装土耳其军队,形成强大的反攻力量。

萨卡里亚战役是希腊-土耳其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它的胜利不仅使安卡拉从危机走向安全,而且使国际局势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耳其新的变化。出于地缘政治考虑,法国和意大利也开始从土耳其撤军。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军队对希腊侵略军发动了最后一次反击。9月2日,希腊陆军总司令特雷库皮斯被俘,伊兹米特于9月9日被收复。9月18日,希腊军队被完全赶出小亚细亚。

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背景

这场战争对于土耳其人来说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摩德洛司停战协定之后的世界政局将土耳其逼上了绝望的境地,也正是这种绝望促成了土耳其的民族觉醒和日益团结。战争初期各式各样的护权协会与游击组织都是自发组成的。民族成立以后,青年纷纷参军,老人和妇女帮助军队挖战壕、修工事、运送粮秣、看护伤员,工人和手工业者则全力制造各种武器供应前线。伊斯坦布尔的爱国群众还想尽办法从苏丹和占领军那里获得武器,偷偷运往安纳托利亚的国民军那里。安卡拉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正是由于全国人民的支持,民族武装力量才能在不断受挫的情形下,仍能继续发展壮大。

希腊的情形则不同,它没有土耳其人那种亡国灭种之危,战争目的只是为了攫取一部分小亚细亚领土,因此这场战争得不到国民自觉而长久的支持,希腊只能依靠一支正规军队。而作为一个小国,希腊的人力、物力都非常有限,向海外用兵只宜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同时,其军事行动还必须得到西方列强在政治、军事、尤其是经济方面的支持。随着战争的拖延,这些必备条件都一一失去了,希腊人逐步由主动变为被动。1922年,不得不强制发行国家公债以维持战时经济,致使物价飞涨,国民怨声载道。而当土耳其发起战略反攻的时候,作为希腊最后一点本钱的军队也开始反叛,大敌当前,士兵们却不再服从命令,许多阵地就在混乱中被轻易地放弃了,更有不少地方的守军在还没看到土耳其军影子的情况下,就匆忙撤往海滨,致使从前线溃退下来的军队得不到接应,整师整师地被土军俘获。这种情形与1921年土耳其人在萨卡里亚战役中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顽强精神恰成鲜明对照。 土耳其建立了以凯末尔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对独立战争的统一领导

土耳其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就不断进行自身的改良,以适应近代历史上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这些改良使土耳其的社会基础较其他半殖民地国家进步,从而也造就了一批商业资产阶级,他们中的许多青年在德国式的军事院校中,接受过现代西方的军事、文化教育。土耳其这些有着强烈民族民主思想的军官阶层,作为资产阶级的中坚,对苏丹制度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有深刻的认识。独立战争初期的许多游击组织就是由他们发起的,而直接掌握土耳其残余军队的军、师长们则是安卡拉最主要的支持者,土军的一些高级将领,如伊斯迈特、卡赛姆·卡拉拜基尔、费夫齐·查克玛克、里费特·拜莱等人在国难当头之际身先士卒、善于指挥。凯末尔本人更是集政治、军事才干于一身的领袖人物,他目光敏锐、行动果敢,在土耳其的民族复兴事业上表现出了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创造力。由于众望所归,凯末尔大权独揽,但他头脑冷静,总是尽力避免使用独裁的方式领导民族运动,对社会法治及政治标准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因此他所领导的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拥护。 希土战争开始的时候,希腊人的行动表面上得到了协约国干涉集团的全力支持,但实质上希腊仅与英国有较密切的联系。英国是对土瓜分阴谋中获益最多的国家,然而英国仍不满足,它又老谋深算地将希腊拉进干涉集团,准备将希腊当作自己的代理人,与法、意争夺土耳其本土。于是希腊借助英国这个强有力的后台,堂而皇之地与各大国一道踏上了安纳托利亚的土地,英国则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给希腊以全力支持。因此有人形容希土战争实质上为英土战争。不过,希腊对土耳其事务的介入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意大利的不快。在最初的秘密协议中,伊兹密尔及其附近地区原本是分与意大利人的,而希腊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提出的领土要求,甚至还包括了意大利早在1912年就已占领的多得坎尼群岛。不过维尼泽洛斯在和会上极力笼络意大利人,他先是听任意大利争夺其他地区领土,继而又放弃对多得坎尼群岛的要求,并且主动提出国联应将亚美尼亚国委托给意大利人代管,最后终于使得希、意双方达成谅解,希腊人在安纳托利亚的利益得到了意大利勉勉强强的承认。1920年底,希腊国内发生的不流血,使希腊的国际地位受到了严重影响,在大选中获胜的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是大战期间著名的亲德分子,也是希腊君主派的领袖,这样一种身份自然不受协约国的欢迎。有些国家表示,康斯担丁无权继任希腊王位。但康斯坦丁并不理睬这些,而且即位以后,毫不珍惜维尼泽洛斯首相建立的国际环境,自恃有英国人的支持,将法、意两国弃置一边,悍然扩大战争规模,这不仅给希、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且还激起了法国人的怒气。法国是所有帝国主义国家中对土耳其投资最多的国家,它在奥斯曼债务中所占的份额高达63%,超过20亿金法郎。大战结束后,法国很关心这笔巨额国债的偿还问题。许多法国政治家指出,英国人所拟定的瓜分和对凯末尔党人取的军事措施,将使法国人丧失很大一笔债务收入。一位记者直截了当地指出:“把伊兹密尔交还给希腊人,这就意味着对法国的偷窃。”只是由于侵占伊兹密尔是希腊参加世界大战的条件,而且希腊人在希土战争的初始阶段行动谨慎,对法方利益侵害不大,法国才隐忍下来。然而康斯坦丁上台后,战事骤趋激烈,萨卡里亚战前,希腊已在土耳其增兵至20万人,大有一举吞并小亚之势,这就意味着法国人在奥斯曼债务方面的利益将化为泡影,加上法国人在土耳其南部的军事行动进展不顺,而英法又在欧洲莱茵河地区问题上发生龃龉等原因,法国乃有意与安卡拉讲和。不过,失去两位战场“盟友”还不能将希腊怎样,而萨卡里亚战役之后,作为后台老板的英国中止了对希援助,这对希腊外交来说,无疑是最为致命的打击。

正当希腊在国际间日渐孤立的时候,安卡拉却在以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最先给土耳其人以道义支持的是美国。战后,虽然美国出于本国利益提出了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但其中关于尊重土耳其境内民族自决权的提议得到了土耳其人的拥护。而美国放弃对亚美尼亚人的支持以及拒绝在《色佛尔条约》上签字,更在土耳其赢得了赞誉,因此土耳其与美国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沙皇俄国曾是土耳其的宿敌,然而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建立的苏维埃遭到了协约国军队的围攻,这就使得同样处于被进攻地位的土耳其与俄国之间有了共同语言。苏俄对安纳托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寄予了极大关注,因为土耳其的武装斗争可以减轻协约国军队对俄国南部地区的军事压力。1917年11月,苏俄宣布废除沙皇和临时时期俄国与协约国确认的关于瓜分土耳其的秘密条约,1920年间苏土双方互派特使,1921年3月16日双方又签订了《莫斯科条约》,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莫斯科条约》的签订使安卡拉第一次得到了大国的承认,这对提高安卡拉的国际地位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苏俄答应对土耳其予以金钱和方面的援助。与此同时,大国民议会也与邻国阿富汗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一举措使安卡拉争取到了穆斯林世界更广泛的支持。在许多伊斯兰教徒的心目中,英、希、法、意的军队是异教徒的军队,土耳其人捍卫主权的战争也就是保卫伊斯兰教的战争。印度、埃及和北非的穆斯林捐款不断汇往安纳托利亚。大战期间屡屡在土耳其后方发动的阿拉伯各国领袖们,此时也捐弃前嫌,作出了同情新土耳其事业的保证。萨卡里亚战役之后,安卡拉又通过苏俄的介绍,与由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组成的高加索签订了《卡尔斯条约》。早在1920年5月,大国民议会就开始了瓦解干涉联盟的努力,由于法国人对土耳其民族武装力量的实力持怀疑态度,致使谈判时断时续,双方在战场上也处于一种打打停停的状态。直至土耳其人在萨卡里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双方才迅速签署了影响极大的《安卡拉条约》。意大利由于伊兹密尔的缘故,在希土战争中取了中立态度,第2次伊诺努战役之后,意大利人认识到了土耳其人争取独立、自由的坚强意志,于是在法国之前就开始了撤军行动。1922年大反攻之前,安卡拉已经完全掌握了外交主动,谈判技巧也已变得成熟,并将外交斗争同军事斗争密切地结合起来。这些做法为土耳其在洛桑会议的谈判桌上赢得胜利,提供了必要条件。 希土战争之所以在短短的3年之间出现令人惊奇的结果,也有许多军事作战方面的原因。

3年间,土耳其始终把武装反抗外敌入侵,争取民族自由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作为最终的战略目标。战争初期,土耳其人在作战指挥上出现过一些危险的失误。例如,土军在与希腊人的数次交锋中,一直忽视战线南路的防御,那里的阿菲永城是由南路转向北路的交通枢纽,失去这座重镇,北路部队就有遭到希军包抄的危险。尤其是第1次伊诺努战役之前,大国民议会为了收编埃泽姆的民族自卫军,不惜大量抽调前线部队赶往屈塔希亚,乌沙克方面竟然只留1个营的兵力与敌对垒,实在是冒险之举。厄斯基色希尔一屈塔希亚战役之前,南路的防御虽然有所加强,但由于判断失误,土军主力仍然集中部署在北路前线。令人费解的是,土耳其人在兵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却又在盖伊维和曼德列斯这些偏、远地区部署了不少部队,这就使阿菲永前线的守军显得更为孤立。因此战役开始不久,希腊人便在此处迅速打开突破口,旬日之间完成北向迂回,并抢占了铁路沿线上的所有战略要地,西线土军险些全军覆没。随着战争实践的丰富,土军在战役指挥上,逐步成熟起来。在防御战中,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利用地形上的有利条件,遏制住敌人的兵力优势,同时发挥自己骑兵较强的长处,对敌实施迅速而有效的突击,因此往往能在被动的形势下扭转危局。土军很少僵死地执行原有的作战,军事行动常常根据战场上的具体情况而加以调整,如萨卡里亚战役初战之时,土军识破了希腊人的作战意图,迅速收缩左翼,并调派部队加强南侧的防御力量。战役后期,土的右翼反攻,原是一次试探性的突击,但土耳其人能够把握战机,及时地将这次局部反攻发展成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在大反攻中,土军更将这种积极、果敢、机动、灵活的作战风格,发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们先是通过远距离的迂回,大范围的包抄,将希军整师整师地歼灭,继而又在毫不停歇的追击中,以大胆的穿插与分割行动,把溃退中的敌人打得七零八落,使之根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这对土军战略目标的迅速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希军在战役指挥方面也存在严重失误。首先是伊诺努的第1次进攻战。希军统帅仅仅因为土耳其方面有机可乘,便匆忙出击,以致进军极为盲目。土军防线最为薄弱的南部根本未曾受到攻击,而北路希军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战受挫便转身撤退,白白丧失了一次消灭对手的绝好机会。第2次伊诺努战役期间,希军虽然在南路发起的牵制性进攻中获得了成功,但却由于配合不利,土军后方并未受到威胁。而北路希军则重蹈覆辙,再一次被诱入伊诺努山谷,受到迎头痛击。应该说,希军后两次的战役还是正确的,问题主要出在作战指挥上。厄斯基色希尔一屈塔希亚一役确立了南北的战略方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而且战术配合密切、合理。萨卡里亚的战役也针对土军兵力不足的弱点,取了拉长战线,实施重点突破的方案。然而,希军在作战中保守、僵化、缺乏主动灵活的弱点,使一个较好的作战方案得不到较好的发挥。希腊人在厄斯基色希尔—屈塔希亚战役获胜之后,并没有抓住战机追歼敌人,以扩大战果,而是停顿下来,准备下一步的,致使西线土军在未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安然退往萨卡里亚河东,这给希腊人的下一次攻势留下了严重的后患。萨卡里亚战役中,由于土耳其人在防御中作了战术上的调整,希军在战场上的优势已渐失去,但康斯坦丁等人却坚持原来的作战方案,其结果,希军对土军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不能造成决定性的突破,而土耳其人则在僵持之间渐渐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不过,萨卡里亚哉役之后,希军防守厄斯基色希尔一屈塔希亚防线的决定,比以往任何一次战略失误都严重得多。因为希军虽然还有一定战斗力,但萨卡里亚的失利已使希军丧失了最后一个胜利的机会。希腊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及早撤退,即使不能全部撤出小亚细亚半岛,至少也该撤至伊兹密尔或布尔萨。然而,由于当权者在个人利益上的患得患失,希腊的撤军行动被拖延下来,从而导致了1922年8、9月间的惨重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1918年10月-1919年5月)

1918年10月14日,土耳其的大维奇尔艾锡代表土耳其处理有关停火谈判的磋商。10月30日,《穆德洛斯停战协定》被签订,协约国开始实施之前已经秘密协议的瓜分土耳其。

1918年10月13日,在土耳其的军官***,如阿塔土克、恰克马克等人返回伊斯坦堡之前,协约军已开始占领伊斯坦丁堡。高级长官司令卡索普被委派为协约国在伊斯坦堡的军事顾问。11月18日,在卡索普上任后不久,铁菲克取代了艾锡成为大维奇尔。卡索普的首项工作是在1919年1月29-30日逮捕了联合进步委员会约三十位前成员。他们被带到比却拉加保路古的军事拘留所里,阿塔土克并不在其中。虽然阿土塔克曾经因批评联合进步委员会而闻名,但那些被关押的人当中也有阿土塔克的朋友。由于奥斯曼的首都已被英军控制,苏丹无力拒绝协约国的要求。土耳其需要一些受尊敬的军官统领其军队。阿塔土克的武装部队声称是政治中立,不被视为威胁。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协约国联合托管土耳其指令”在会议中被确认,使协约国在1915至1917年间订立的秘密协议得以进行。那些协议包括希腊要实现伟大理想而要建立一个新的希腊王国,这得到了英国首相乔治的肯定。意大利欲就《圣尚-德莫列讷协定》而控制安那托利亚南部。法国期待掌管哈塔伊、黎巴嫩及叙利亚,并希望行使《赛克斯-皮科协定》,接管安那托利亚东南部分地区。法国签订的《法国-亚美尼亚协定》承认亚美尼亚在地中海区域的主权,以换取亚美尼亚籍法国军团的创立。

1918年12月21日,亚美尼亚籍法国军团援护法国官员在阿达纳登陆。此时,英国已经取得对阿拉伯、巴勒斯坦、约旦及伊拉克的控制。英军开始向黑海地区进发,企图夺取海峡的控制权。他们希望将势力从黑海连结到地中海,以扩张他们对高加索地区的野心。英国还想将势力伸向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英国接着废除了西南高加索共和国。1919年4月12日,英国军方逮捕了30名卡尔斯国会的议员及官员,当中的十一人成为著名的马尔他流亡者。1919年5月,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入侵卡尔斯。1919年5月15日,希腊军队占领伊兹密尔。数日后,意大利军队在安塔利亚登陆。

土耳其被协约国控制以后,反抗亦随之而起。许多土耳其官员秘密组织了前哨社,以应对协约国对奥斯曼的野心。这些前哨社的目的是透过直接和间接的形式挫败协助国的领土要求。许多土耳其官员秘密行事,促使刚萌芽的独立运动传遍整个安那托利亚。一些协约国获得的军需品被秘密从伊斯坦堡转移到安那托利亚中部,奥斯曼官员热切希望抵抗对土耳其领土的瓜分。阿里·福阿德·哲别索伊将军将他的部队由叙利亚转移到安卡拉,并开始组织动员反抗势力,包括以泽克兹·伊泽姆为首的高加索移民。

意大利侵略了哪里?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历时4年又3个月(1914.8~1918.11),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战争是两个资本主义列强集团——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蓄谋已久的、为着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来的。

19世纪70年代,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的煤、铁、棉布的产量比美、德、法3国的总和还要多。可是过了20年,到了9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就跑到了前面,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生产也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国生产的煤、铁、钢的产量分别为英法两国总和的21%、18%、26%,到了1913年,则猛增为57%、123%、152%。

19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根据当时的实力,只推行“欧洲政策”,集中力量在欧洲争霸;90年代以后,它开始推行“世界政策”,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当时殖民地主要被英、俄、法等帝国主义列强所抢占,其中抢得最多的是英国。1914年,英国侵占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30多倍;其次是沙皇俄国,1914年,沙俄侵占的殖民地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约为其本土面积的3.2倍;第三是法国,1914年,法国霸占的殖民地面积已达1060万平方公里,约为本土面积的21倍。德国于1884年在非洲夺得多哥、喀麦隆、西南非洲,1885年又在太平洋上强占了新几内亚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岛屿。德国嫌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引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矛盾有:

英德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结果。英国倚仗自己的实力,通过与荷兰的竞争、与法国的争夺,于1815年最终战胜拿破仑以后,确立了世界霸权,形成一个地跨五大洲、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德国与英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在中近东,这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加上20世纪初,波斯湾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英国不仅要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还想进一步夺取德国等国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并打败德国。

俄德矛盾。俄德两国争夺的地区主要是在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也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统治。1903年,德国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这条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的巴格达铁路,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联成一气,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这不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剧了英、德矛盾,因为它威胁着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战争后,通过《法兰克福和约》,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法国赔款50亿法郎,还想通过战争彻底摧毁法国;法国则一直在准备着“复仇”战争,要收复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想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此外,德国要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也威胁了法国,因为法国的殖民地仅次于英俄两国。20世纪初,法德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摩洛哥的争夺。

19世纪90年代,当德国资本主义日益赶上并超过英国的时候,英、德关系骤然大变。英国面临着德国与它争夺世界霸权的严重挑战,便力求与其他国家联盟。鉴于法国一直是德国誓不两立的敌人,英国便转而和法国接近。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使英法冰释前嫌,结束了长期的宿怨,于1904年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几十年来对英国占领埃及所抱的敌对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英、法协约使两国的争斗得到了缓和,促使它们一起来对付德国。

1891年~1893年,俄、法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协商,签订了军事协定,这些协商和协定统称为“俄法协约”。俄国为了对抗德国,除了法国的援助外,还需要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同盟者英国。英俄两国在1907年缔结协约,调整了双方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藏的势力范围。他们把伊朗划分成三部分:北部属于俄国,南部属于英国,中部是缓冲区。俄国还承认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双方都诡称负有不干涉的义务,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同西藏交涉要通过中国等等。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至于“同盟国”集团,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了。1879年,德、奥两国为了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也为了孤立法国,就订立了军事同盟条约。1881年,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加上德国的拉拢,意大利便投向德、奥一边。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中,德国是盟主,意大利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同盟者。

20世纪初,国际政治危机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例如1905年~1906年发生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战争;1912年~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一系列危机和战争,终于导致了1914年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成了大国激烈争霸的场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仍然控制着巴尔干半岛的大片领土。不少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还受着土耳其封建主的统治和压迫,阿尔巴尼亚人也还没有得到完全独立。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建立自己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俄国竭力利用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反土斗争,以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奥匈帝国则害怕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会影响自己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坚决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阻挠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1911年,德法之间因争夺摩洛哥引起新的战争危机。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被迫暂时让步。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又接连爆发。意大利为争夺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很快被打败,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普兰尼加割让给意大利。

意土战争的硝烟未散,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又开始了。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经过长期斗争,赢得了独立。已独立的国家要求彻底驱逐土耳其压迫者,纷纷结成了同盟。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了反土同盟。不久,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参加进来,形成四国反土同盟,于10月发动对土战争。战争开始不久,土耳其军队就被击溃。12月中旬,土耳其被迫求和,这就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不久,巴尔干同盟内部又发生了冲突。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建立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它们和门的内哥罗、土耳其一起同保加利亚之间发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在巴尔于战争的影响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向前推进,它们迫切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并以吞并塞尔维亚来绞杀南斯拉夫的民族统一运动。

进入20世纪以后,连续出现了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想敌人。6月28日,斐迪南在观看了三天的军事演习并检阅了军队之后,到达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访问。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在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当场用把他俩击毙。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严厉取缔一切反奥组织。决心开战的奥匈,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为借口,断绝了与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并于28日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俄国出面支持塞尔维亚,宣布战争总动员,法国又支持俄国。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同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5日,门的内哥罗对奥匈宣战,8日又对德宣战。23日,日本对德宣战,25日又对奥匈宣战。

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兰附近的海战中,德国海军遭受失败,从此德国的舰队就被封锁在自己的海军基地里;同时,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海岸也都被封锁了。

大战爆发后,在欧洲战场上形成了三条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构成了西线,那里主要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军作战;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构成了东线,那里是俄国军队对德奥军队作战;沿多瑙河和萨瓦河构成了巴尔干战线,那里是奥匈军队对塞尔维亚军队作战。此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

1914年8月4日,德军右翼首先发动突然袭击,侵入中立的比利时。德军统帅部原来以为攻占比利时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一个星期就可以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不料遇到比军的坚决抵抗,德军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在此期间,英国远征军迅速赶到了法国,22日进入了阵地。德军在占领布鲁塞尔后,分五路向法国北部挺进。22日~24日,德军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击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溃退,德军继续向巴黎推进。9月3日,德军前锋距法国首都仅15公里,心惶惶,法国迁往波尔多。

9月5日到10日,法、德两国军队在马恩河进行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152万人。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14万余人,德军伤亡近21万多人。10日,德军被迫撤退,据守艾讷河,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在东线方面,俄军为了配合协约国军作战,牵制德军,于8月中旬派莱宁堪普和萨松诺夫两个集团军向东普鲁士发动进攻。东普鲁士的德军约有30万人,而俄军的数量几乎两倍于德军。最初,俄国的两个集团军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指挥官的无能和参谋工作的缺陷,两个集团军没有密切地配合。中间留有110公里的空隙。德军从截获的俄军电报中,得知俄军的调动情况,迅速进行反击。8月末,在坦能堡地区,萨松诺夫集团军首先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的德军包围、击溃。近3万士兵被打死和淹死于湖泊中,9万人被俘,萨松诺夫自杀。德军转过头来又包围了莱宁堪普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损失也达14.5万人。俄军被迫退守涅曼河,德军侵入俄国领土。

在东线的西南战场上,俄军击败了奥匈军队;德军从西线抽调部队支援奥匈,亦被俄军击退。俄军包围普热密斯耳要塞,进抵喀尔巴阡山麓。从9月下旬到12月中旬,双方军队曾多次发动进攻,但彼此进展不大。到12月底,在东线也呈现出近似阵地战的状态。在巴尔干战线上,装备很差但士气昂扬的塞尔维亚军队英勇抗击奥匈军队。从8月到12月,奥匈军队曾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两度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均被塞尔维亚军队击退。到12月,奥匈军队已被全部逐出塞尔维亚。除上述欧洲大陆上的三条战线外,战争也在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进行。土耳其于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协约国宣战后,英国乘机于18日宣布埃及脱离土耳其,成为自己的“保护国”。以后几年内,英国又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占领巴格达,进军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在非洲,英军乘机攻占了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和德属东南非等地。在远东,日本在英军的协助下,占领中国山东,于11月攻占了青岛。在这个期间,日军还相继占领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等德属诸群岛。

1915年1月至3月,在东线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斗。俄军占领了喀尔巴阡山隘口,驻守普热密斯尔要塞的12万奥匈军队向俄军投降,但俄军再次进攻东普鲁士时却被德军击败。

5月,德奥集中了18个师和2000门大炮的强大兵力,由德国将军麦根逊指挥,在俄军西南战线长达30公里的地方发动进攻,突破俄军战线。俄军被迫全线退却,到9月中,俄军阵线才稳定下来。5个月当中,俄国丧失了波兰、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区,俄军伤亡达85万人,被俘达90万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最高统帅的职务,自任最高统帅。到9月底,东线进入了阵地战。

同年4月间,英、法还派遣一支8万人的远征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最南端登陆,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的南端,但在德国将领指挥下的土耳其军队阻止了英法军队的前进。8月,英国又派了10万军队登陆,在占领了17公里宽、4公里深的狭长地带后,进路又为土耳其军队所阻。1915年底,英军不得不放弃占领达达尼尔海峡的,将部队撤走。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底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它原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战争爆发后宣布中立。意大利统治阶级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经过谈判,协约国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国在伦敦签订了秘密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战后,意大利可以得到蒂罗尔南部、特伦的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和小亚细亚的部分领土。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宣战。

意大利参战,对整个战局并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从6月6日到12月23日,意大利出动了39个师,在依崇佐河畔举行了4次进攻,损失了几十万人,但未取得什么成果。

1915年,交战国双方都在继续进行争取保加利亚的斗争。保加利亚统治阶级也乘机向双方讨价还价,它要求得到马其顿和多布鲁查,同盟国同意了它的领土要求。保加利亚看到同盟国在东线的胜利,以为德、奥必胜,于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奥、土签订了军事协定,决定参加同盟国方面与协约国作战。

保加利亚参战后,9月底,同盟国在奥塞边境集中了35万德、奥军队,在保塞边境集中了30万保加利亚军队,准备给塞尔维亚以致命的打击。塞尔维亚只有25万军队在抵抗德、奥、保三国军队。10月5日,德奥军队从北面进攻,占领了贝尔格莱德,把塞军压向南方。12日,保军从东面进攻,切断塞军退往希腊的道路。

1915年初,英法联军按照法军总司令霞飞的,进行了若干次进攻,企图突破德军阵线,迫使德军退到马斯河对岸来结束战争。结果,损失了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却无进展。在4月间的伊普尔战役中,德军第一次使用了毒气,英法军队遭到巨大损失。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这一年,德国齐伯林开始轰炸英国,这是历史上远距离对敌人大后方的第一次轰炸。战争初期,双方已把飞机用在军事上,主要是用于侦察和指挥炮兵射击,以后才较大规模地用在战争中。

德国为了进攻凡尔登,从各个战场调了17个师27万人的兵力和1400多门大炮。法国在凡尔登只有10万名守军和600多门大炮。1916年2月21日,战斗开始。德军以空前强大的火力向凡尔登附近的狭窄的三角地带猛烈攻击,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弹和不停地轰击,还施放了毒气。德军炮击以后,21日黄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军冲击,两军展开肉搏战。25日,德军占领了控制凡尔登要塞和整个地区的都蒙高地。法军阵线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线也全被断绝。6月中,德军已进逼到距凡尔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军拼死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年底。法国全国军队70个师当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过这次战斗;德国则投入了46个师。由于法军的坚决抵抗,以及其他战线的配合,减轻了法军的压力,德军始终未能攻占凡尔登,这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伤亡总数达百万余人。

协约国于7月1日在索姆河畔发动大规模攻势,由英军担任主攻。这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达120万人。这次战役中,英国研制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战斗。凡尔登和索姆河两个战役一直持续到1916年底,双方伤亡已近200万人。

当凡尔登战役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德军指挥部命令海军出击,于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在北欧日德兰半岛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展开了一场恶战,这就是日德兰海战。英国出动151艘军舰,德国出动了101艘,激战结果,英舰损失14艘,德舰损失11艘。德国海军未能打破被动局面,只得退回海军基地,不敢出海了。

在南部战线上,奥匈军队于5月15日开始向意大利军队进攻。意军损失惨重;奥匈军突入平原,从后方威胁着依崇佐河意军的防线。意大利向俄国紧急求助,俄国统帅部命令布鲁西诺夫指挥俄军从6月4日起在西南战线展开全面进攻。俄军突破奥匈战线,占领布柯维纳和加里西亚的一部分,并重新占领了喀尔巴阡山山隘,俘虏了奥匈军40余万人。

俄军在西南战线的胜利,吸引了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8月17日,英、法、俄、意和罗马尼亚签订秘密条约,承认罗马尼亚战后合并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28日,罗马尼亚正式对同盟国宣战。9月,保加利亚军队和德军分别攻入罗马尼亚;12月,德军占领了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被击溃。德奥集团占领罗马尼亚后,夺取了它们所急需的粮食和石油。罗马尼亚的溃败,使协约国东部战线又延长了500公里。

1917年,俄国各地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和政治罢工。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达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2月,美国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的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由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触犯了许多中立国,引起举世义愤。美国抓住这一时机参战,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中立国纷纷倒向协约国一边,古巴和巴拿马紧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接着,中国、希腊、巴西、利比里亚和暹罗(泰国)也对德国宣战。

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全部归苏维埃”的口号,号召人民乘着国内的大好革命形势,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经过重新组织和积聚力量,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成功地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协定的建议。

1917年12月,协约国拒绝了苏维埃的和平建议。于是,苏维埃就同德国单独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进攻。德军投入兵力1个师。英法投入167个师。双方都有近1万门轻型炮和6000门重炮。德军有3000架飞机,英、法有3800架。德国有200辆坦克,英法有800多辆。

德国共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一次从3月21日持续到4月4日,德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是亚眠。50万德军在长达90公里的战线上发动进攻,突破了英、法防线,并使英、法军队失去了联系。德军在一些地方向前推进了60公里。但英军一边退却,一边增援,终于堵塞了缺口,把战线稳定了下来,德国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

经过这次战斗,协约国为了加强统一指挥,组成了联军指挥部。4月4日,法国福煦将军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美军司令潘兴都受他的指挥。

9日,德军开始了第二次攻势。德军以44个师的兵力向英军左翼进攻,战斗一直延续到30日。德军向前推进了15至20公里,并俘虏了一些英军,缴获了许多战利品,但德军也伤亡了14万人。

从5月27日到6月4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势,占领了苏瓦松,渡过马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德军虽然可用远程大炮轰击巴黎,但仍然没有达到歼灭英、法联军的目的。

7月15日,德军发动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势,战线延伸到兰凯斯两侧长达100公里的地方,德军向南进攻。战斗仅两天,德军就遭到惨败,损失了16万人。

在这为时4个月的4次攻势中,德军损失70万人,德军兵源枯竭,匮乏。

8月8日,联军总司令福煦下令反攻,在亚眠一带就消灭了德军16个师。9月,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迅速突破兴登堡防线。

同盟国的困难越来越大。首先是保加利亚支持不下去了。1918年9月29日宣布投降。土耳其也于10月31日宣布退出战争,与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定。曾经是中欧庞然大物、多民族监狱的奥匈帝国也开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相继宣布独立,前线士兵拒绝继续作战,奥匈帝国也打不下去了,于11月3日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国只剩下德国了。它在战场上的败局,已无法挽回;国内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士兵在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统治,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为了保存,加紧与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勾结,希望尽快订立停战协定,以便保存武装,镇压革命运动。协约国集团也认为,如果德国人民革命成功,协约国利用德国势力来扼杀苏维埃俄国的企图就无法实现,革命将危及它们自己的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出于以上共同的目的,双方都需要停止战争。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双方签订协定,德国宣布投降。根据协定的条款,德国必须于15天内把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莱茵河左岸地区的德军撤退完毕;德军还必须全部撤出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以及非洲殖民地。协定规定:德国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3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2000架飞机、5000台火车头、15万节车厢和1万辆卡车;德国还必须交出160艘潜水艇以及70多艘各种战舰。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

一战爆发之前发生过什么?

意大利早在三国同盟(德、意、奥)期间,便取了同英、法、俄接近的方针。1911年,意大利同土耳其开战,并侵占了的黎波里、昔兰尼加和多得坎尼群岛。意大利统治集团连年战争和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激起了广大群众的反抗。1901~1910年间,意大利约有300万人参加了罢工运动。

意大利首次在战争中使用空军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争取海外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

这次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被称为萨拉热窝,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1912年03月05日:意土战争,意大利首次在战争中使用空军

1912年3月5日 (农历正月十七),意土战争,意大利首次在战争中使用空军。1898年,德国的齐柏林首次设计和制造出了硬式。这种使用结构完整的骨架保持气囊的外形,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因而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1900年,齐柏林驾驶他那庞大的硬式成功飞越了康斯坦茨湖,引起轰动。

此后,气球与的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在军事和交通运输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军事方面,德、法、俄、英等国相继组建了部队,把引入了战场。1911年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意大利首次使用了3艘对土耳其进行侦察和轰炸。